HE LAN SHAN WANG PING
自5月10日起,婚姻登记“全国通办”政策开始施行,许多城市推出“旅游登记结婚”新业务,将婚姻登记部门设在历史保护建筑、美丽公园等热门景点,为新人提供浪漫独特的登记体验。(据7月13日《工人日报》)
婚姻登记本是一件温馨又浪漫的事。当新疆草莓音乐节的鼓点与结婚誓词奇妙共鸣,当长沙铜官窑的唐风古韵见证红本交付,当青岛369米高空云海映衬着新人的笑颜——婚姻登记处悄然“搬”进景区,如同一股清泉注入公共服务领域。这看似地点的迁移,实则拆除了横亘在公共服务与民众需求之间的无形围墙。
特别是随着全国通办政策的实施,如同拆除了婚姻登记的“地域围栏”。数据显示,仅2024年,跨区域婚姻登记就达到约10.5万对。河北情侣在青岛云端领证,河南新人回长沙铜官窑登记,年轻人用脚步为这项政策投出“甜蜜票”。当公共服务主动打破地域藩篱,便是对“人民至上”理念最生动的诠释。
江苏南京婚姻登记进公园。新华社发
景区登记点的创新,更在于栽好吸引“甜蜜经济”的梧桐树。君生楼内备好书写誓言竹片、制作漆扇等文化体验,千岛湖送出全年免门票的“定情礼”,东澳岛奉上免费旅拍和船票。这些精心设计,让结婚登记从“盖个戳”的机械流程,升华为值得珍藏的人生仪式。新人在收获独特体验的同时,也悄然带动了景区餐饮、住宿、旅拍等产业链的舞动——一张结婚证,竟能撬动如此丰富的消费场景。
然而创新服务,须臾不能偏离法律本心。当铜官窑明确“只办结婚不办离婚”,当各登记点强化“法律义务”告知,体现的正是对法律底线的敬畏。对此,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所强调的“平衡点”恰是核心所在:在营造浪漫氛围时,证件审核必须如定海神针般严谨;在创新服务形式时,法律文书的庄重性不容丝毫消解。唯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,“甜蜜经济”的列车才能行稳致远。
婚姻登记服务的创新,映照出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层嬗变。从“管理者”到“服务者”,从“坐等上门”到“主动嵌入”,公共服务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。当青岛云端的海风轻抚结婚证,当千岛湖的碧波倒映新人笑靥,公共服务便不再是冰冷的印章,而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、甜蜜经济的赋能者。
创新婚姻登记服务模式,不仅让年轻人收获“持证游”的双倍甜蜜,更开拓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蓝海。这份“甜蜜事业”启示我们:当公共服务以真心换真情,用创新赢民心,便能收获人民满意与经济发展的“双重浪漫”。同时,也期待各地抢抓“甜蜜经济”发展新机遇,努力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,打造差异化的特色婚登体验,在打造“婚庆+文旅+服务”产业集群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升新人的仪式感和满意度,以便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优势和潜力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刘纯银)